盛业( 6069.HK)业绩点评:2023年科技收入增长65%,派息率提升至90%,持续10年盈利

时间:2024-04-03 09:31:28来源:-以网络的力量推动口碑行业发展! 作者:佚名点击:

 

 

image.png

 

 

1.公司概况

聚焦三大产业、深耕十年的供应链科技平台

首家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盛业成立于 2013 年末,作为一家领先的供应链科技平台,聚焦基建、能源、医药三大产业,深度绑定行业头部央企,植入 11 家蓝筹核心企业生态,贯穿产业链各个环节,通过保理以及平台撮合两大方式,致力于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高效解决供应链融资需求。公司于2017年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并于2019年转向主板上市。公司在2021推出平台化战略,利用数学科技赋能供应链,打造供应链科技平台,并在2021年底更名为盛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去除资本"标签",强化科技属性。

此外,公司自2018年先后被纳入MSCI全球小型股指数-中国指数、恒生综合指数、深港通以及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并于2021年获MSCI上调ESG评级至A级,资本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根据公司年报,截至 FY2023,公司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15,000家,累计处理的供应链资产规模达1,934 亿元(YoY+22%,2018-2023 年 CAGR 41.78%)。

图表 1:盛业发展历程

 

股东阵容强大,受内外资战略机构股东认可

战投阵容强劲,流通盘相对较小。机构股东方面,公司 2018 年通过配售 1.38 亿股引入三大重磅战投机构,分别为太平信托(中国太平旗下)、兰亭投资(新加坡淡马锡旗下)及泰山投资(美国知名 PE)。2021年盛业通过配售净筹5.51亿港元,获得无锡国资委旗下的锡通国际认购及股东淡马锡旗下兰亭投资增持,意味着公司进一步加强了政府间的合作以及获得淡马锡对公司长远发展的看好,为公司资本基础和集资能力提供一定保障。展望中长期,公司有望依托强大战投阵容,推动业务规模提升。

图表 2:公司主要机构股东

 

 

2. 如何理解盛业的商业模式?

盛业通过供应链科技平台实现数字金融和产业互联网双驱动发展。盛业提供数字金融和产业互联网两大类业务,1)数字金融业务,包括供应链数字金融(对应表内自有资金放款业务模式)、平台普惠撮合服务(对应表外担保型助贷业务模式)、以及资产证券化科技支持;2)产业互联网业务,包括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医院智能供应链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 SaaS 系统在内的新兴技术服务。两大类业务均基于盛业自主研发的“盛易通云平台”进行,可以实现数据互通、相互赋能,实时连接资产端与资金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普惠便捷的融资服务。2023 年,数字金融解决方案收入7.23 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 75.0%,科技收入 1.7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 17.7%。

图表 3:盛业业务模式概览

 

 

图表 4:盛业大平台战略概览

 

 

数字金融业务:基于应收账款供应链资产开展的直接融资和撮合推介服务

数字金融业务为公司当前最主要收入来源,可细分为供应链数字金融业务、平台普惠撮合业务、资产证券化科技支持业务三部分。2023年,数字金融解决方案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

75.0%,其中利息收入/出售供应链资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 72.8%/7.3%;平台普惠撮

合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科技支持业务合计占总收入比重为 8.3%,其中平台服务收入/担保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 15.2%/2.0%。

以应收账款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公司主营应收账款类业务,基于核心企业上下游所享有的应收账款,应用供应链科技筛选客户、确认授信、管控风险,为中小微企业提前放款,满足其资金需求。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1)保理业务,2)平台撮合业务。

1)保理业务。a)中小微企业供应商向核心企业赊销供货,出于流动资金短缺等原因向盛业申请供应链融资;b)盛业由于已接入核心企业系统,可通过相应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授信分析,审核通过后向中小微企业放款,中小微企业向盛业支付利息及费用;c)账款到期后,核心企业还款至盛业所监控的收款账户。在此业务模式下,放款主要来源于公司自有。

2)平台撮合(助贷)业务。a)中小微企业供应商向核心企业赊销供货,出于流动资金短缺等原因向盛业申请供应链融资;b)盛业由于已接入核心企业系统,可通过相应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授信分析,向合作资金方推介已审核通过的资金需求,合作资金方向中小微企业放款,盛业收取一定手续费;c)账款到期后,核心企业还款至盛业所监控的收款账户。在此业务模式下,放款主要来源于银行等资金合作方。

供应链数字金融:基于保理牌照提供直接融资业务

供应链数字金融业务由保理牌照驱动,为中小微供应商提供以应收账款为担保的融资,形成供应链资产,从中获取利息收入、服务费用以及直接出售部分供应链资产的差价。保理交易涉及三方利益关系:1)中小微企业供应商向核心企业赊销供货,形成待偿还的应收账款,为解决资产流动性问题向盛业申请供应链融资;2)盛业由于已接入核心企业系统,可通过相应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授信分析,审核交易真实性,通过后向中小微企业放款,中小微企业向盛业支付利息及费用;3)账款到期后,核心企业还款至盛业所监控的收款账户,账款扣除保理交易相关的融资及服务费用后,余下款项将支付给中小微企业供应商。在此业务模式下,放款主要来源于公司自有资金、向银行借款及票据贴现融入的资金。

收入模式:供应链数字金融业务收入来源为利息收入和出售供应链资产收入。利息收入由表内平台资产日均余额和资产收益率驱动,2023 年公司利息收入 7.01 亿元(同比增长 72.8%)。出售供应链资产所获收入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公司在不同时点的风险偏好以及潜在供应链资产的资产质量,随后向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出售供应链资产获得利息差价,2023 年公司出售供应链资产收入 7,047 万元(同比增长 7.3%)。

图表 5:盛业供应链数字金融服务模式

 

图表 6:2023年收入构成

 

 

平台普惠撮合:为资产方与资金方提供匹配推荐服务

平台普惠撮合业务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及资产推荐服务,帮助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获客渠道,将供应链生态中的优质资产与资金方相匹配,收取撮合服务费用和担保费用。平台普惠摄合业务主要依托公司自有平台,将优质应收账款资产与外部资金方相链接,通过向供应商收取服务费实现盈利。平台普惠报合业务主要涉及盛业科技平台、核心企业、供应商与外部资金方。具体模式为,首先中小微企业供应商向核心企业销供货,出于流动资金短缺等原因向盛业申请供应链融资;其次公司凭借数字科技手段对资产进行评估,审核通过后通过精准四配尚合作资金方推介相应的资金需求;然后合作资金方向供应商放款,公司根据一定的费率收取中介服务费;账款到期后,核心企业还款至盛业所监控的收款账户。在此业务模式下,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等资金合作方,公司仅通过向资金需求方收取摄合服务费获取收益。

收入模式:平台普惠撮合业务对应财报中的担保收入及平台普惠撮合服务收入,担保收入及撮合服务收入均基于表外日均余额与担保/撮合服务费率。2023 年,平台普惠撮合服务收入 0.8 亿元(同比增长 8.3%),担保服务收入 0.2 亿元(同比增长 2%)。

图表 7:盛业普惠撮合模式图解

 

 

资产证券化科技支持:提供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技术服务

资产证券化科技支持业务提供基于大型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 ABS/ABN 金融产品发行技术服务,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盛业经过多年的产业聚焦和业务实践,已经探索出具有产业特色的“N+N+N”供应链资产证券化模式,可以同时容纳多家保理公司、多个核心企业、多个增信方,有效拓宽资产来源,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产品中设置优质保理资产通过再保理方式入池、定期循环购买加临时循环购买等多层结构,更加符合核心企业的行业属性和资产特性。2022 年 10 月,盛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簿记“N+N+N”模式储架ABS第一期产品——“招商证券-盛业科技第 1 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储架总规模 30 亿元,发行期限 2 年,产品获中诚信国际给予 AAA 评级,票面利率仅 2.9%,创医药资产 ABS 和同期限长三角保理资产 ABS 发行利率新低。

收入模式:资产证券化科技支持业务对应财报中的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的技术服务,收入基于ABS 资产处理规模及处理服务费率。

图表 8:盛业全流程 ABS 服务新模式

 

 

数字金融板块强化“客户+资金+风控”,规模增长动能明确

三大引擎协同发力,业务规模持续提升。公司通过 1)依托核心企业高效获客、留存,2)持续拓展多元资金渠道,3)强化风控能力,实现业务规模的迅速提升,截至 FY2023 平台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达 1,934 亿元(YoY+22%),累计服务的客户数达 15,326 家(YoY+20%),平台链接资金合作方达 131 家(YoY+22%)。同时,针对三大增长动能,公司在净息差把控、复购率提升、资产质量改善方面均有所发力,看好公司后续规模扩张。

依托与核心企业的商业合作基础以及供应链金融科技的深化,公司更易获得上下游供应商信赖。目前因资金受限而渗透率相对较低,未来伴随平台化转型推进,市场拓展潜力巨大。

持续提升客户粘性及复购率。一方面,伴随时间推移,公司所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成效渐显,更易获得目标客群认可,利于口碑塑造,促成市场效应,向核心企业上下游辐射扩散;另一方面,公司与核心企业生态高度绑定,客户粘性不断提升。

数字金融+产业互联网交叉赋能,依托盛易通云平台实现业务流程一体化

盛业通过产业科技和数字金融两大业务板块实现双驱动发展,自主研发产业供应链 SaaS 系统盛易通云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盛易通云平台植入产业,深度绑定供应链生态,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从而增强客户粘性、更加高效地获取真实交易数据,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截至 FY2023,盛易通云平台已链接 10+ 家核心企业生态,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超过 1,900 亿元,业务城市覆盖超过 300 个,并为超过 15,000 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灵活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图表 9:盛业通过盛易通云平台向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科技服务

 

 

科技赋能业务流程,一体化平台汇聚大型核心企业、中小微供应商及金融机构,实现多方数据实时链接。“盛易通云平台”融合了光学字符辨识(“OCR”)、自然语言处理(“NLP”)、大数据分析、视频查验、人脸识别、CFCA 电子签章、中登网直连及大数据舆情监控等多项技术,搭建了高效、智能化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够高效验证供应链底层交易的真实及合理性,亦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流畅的线上申请和审批体验。基于多年产业经验和金融科技创新成果,盛易通将供应链场景中的核心企业、中小微供应商以及金融机构聚集到一个云平台,通过金融科技将信息转换为信用,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赋能中小微企业;输出大数据风控技术及资产管理能力,赋能金融机构等资金方。

图表 10:盛易通云平台主要服务流程

 

 

兼具“产业聚焦+重交易”,核心特色突出

以深入聚焦产业和向前延伸保理节点为特色。我们认为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选定基建、医药、能源三大关乎基础民生、抗经济周期的战略性产业持续深耕,规避一定系统性风险,具备先发优势以及产业经验累积;2)供应链金融服务覆盖至订单保理、到货保理等早期节点,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我们认为,在三大行业的深厚积累,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同时或将为中长期切入新赛道储备经验。

▶ 聚焦三大民生产业,深耕供应链金融

业务聚焦三大战略性产业。应收账款融资过程中,风险管控为其中关键。公司选定的基建、医药、能源三大产业,具备抗经济周期、政策支持、市场庞大、供应商较分散、单笔贷款金额较小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部分系统性风险,同时便于公司集中资源长期深耕。

▶ 相较传统金融机构,覆盖较长结算周期

供应链技术植入,覆盖较长供应链结算周期。供应链结算周期中,从供应商发货到核心企业付款约需等待约半年及以上的账期,视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均使得中小微企业供应商易面临资金压力,由此产生保理需求。1)传统金融机构:以发票开具完毕后的确权保理为主,供应商仍需等待约 3 个月甚至以上账期,且线下流程偏多,难以及时到款;2)盛业:涵盖完整供应链结算周期,提供订单/到货/对账/发票/确权融资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供应商快速融资的需求。目前订单融资相对偏少,未来将伴随公司数据积累更为丰富、行业经验更为成熟、风控体系更为完善而有所提升,进一步优化放款流程,推动公司平台化转型。

图表 11:盛业与传统银行保理业务范围对比

 

3.盛业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

行业现状:第三方保理增长动能强劲,未来受益小微企业应收扩大与政策利好

中国保理市场业务预计2024年超5万亿,主要由于经济下行背景下商业保理业务需求提升。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19年中国保理市场总业务量达3.71万亿元,预计2024年上升至5.16万亿元,对应2019-24年复合增长率为6.8%,远超2014-19年0.3%的年复合增长率。

中国保理市场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商业保理业务,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具备更高风险敏感度的银行将提高开展保理业务的门槛,进而导致银行保理总业务量呈下滑趋势,2014-19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3%;而商业保理一方面将因此获得未取得银行授信的中小微企业客户,代替部分银行保理业务;另一方面将受益于经济放缓下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规模的扩大。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年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由2020年的24%上升至28%,对外销程度加深。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商业保理业务量达2.79万亿元,超过银行保理业务量。

图表 12:中国保理市场总业务量与同比变化

 

 

图表 13:银行保理与商业保理业务量及同比变化

 

 

供应链金融规模持续增长,数字化 4.0 时代来临

供应链金融直击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供应链环节中,中小微企业账期普遍较长,且由于可

抵押物较少、账面状况难达授信条件等而面临融资困境,致使资金周转效率降低,加重企业

运营成本负担,并增加资金链断裂风险。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以真实性交易信息为依据,

为企业提供包括应收账款融资、货权抵押、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综合性金融产品服务,帮助

企业盘活流动资金,实现供应链良性循环。

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持续上涨。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我国供应链资产余额从 2015 年的 55

万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73 万亿元,预计 2024 年将达百万亿元。按资产余额计算,我国供

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15 万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23 万亿元,CAGR 为 11.3%,

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40 万亿元,2019 年至 2024 年 CAGR 为 11.8%。

图表 14: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万亿元)

 

商业保理细分领域中,第三方商业保理公司业务垂直化属性明显,业务量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 Frost & Sullivan《2019 中国保理市场行业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9 年,商业保理整体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4.3%,其中集团附属保理公司总业务量从 7 百亿元上升至 1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2.8%;第三方商业保理公司业务量自 2 百亿元增长至 4 千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8.4%。与集团附属保理相比,第三方保理业务市场垂直化属性明显,竞争格局分散。我们认为,在商业保理业务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下,以盛业为代表的第三方保理受益于业务流程灵活、服务多元化等优势,第三方保理市场业务量增速或将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盛业作为行业龙头,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的市占率和营收。

 

图表 15:集团附属保理及第三方商业保理部分代表公司

 

以需求端所在行业划分的市场规模来看,盛业面向的三大行业建筑、能源及医药行业保理市场未来业务发展空间广阔。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从 2014 年末的 10.5 万亿元增加至 2022 年末的 21.6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业务底层资产的增加,集团附属保理公司受制于统一债务人及关联方应收账款转让比例的政策限制 ,无法满足全部供应链融资需求,为第三方保理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很大增长空间。我们认为,随着应收账款底层资产的增加,建筑、能源及医药行业的保理业务需求将持续扩张,加之技术持续迭代创新的驱动,第三方保理公司凭借其灵活、多元化的服务及迅速的审核过程,有望保持增长。

图表 16:2024年预测保理业务量

 

 

供应链金融受到国家层面多项政策支持

供应链金融重要性已上升到战略高度

融资需求受重视,供应链金融政策落地。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 50%+税收,60%+GDP,然而仅获得约 30%的社会融资。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相应的供应链融资需求也已日益受重视。2017 年,“供应链金融”一词首次在国家政策中出现,《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各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后,有关政策陆续落地,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

政策利好商业保理业务及中小微企业融资

商业保理及中小微融资为有关政策重点。伴随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平台建设、增信体系等要点被多次强调,其中两大关键趋势尤为明显:1)支持商业保理行业发展;2)纾困中小微企业。

205 号文、民法典为保理行业创造发展机遇

“205 号文”出台,孕育第三方保理发展机遇。2019 年 10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205 号文”),对保理公司的业务指标做出规范,要求单一债务人风险集中率不高于 50%,关联企业风险集中率不高于 40%,引导保理公司业务分散化,为第三方保理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带来机遇。核心企业旗下的保理公司逐步开始与第三方保理公司合作,实现风险资产的分拆。

保理合同章纳入民法典,促进保理业务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保理业务发展迅猛、体量庞大,立法规范也逐步提上日程。2020 年 5 月,人大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保理合同相关内容被列入合同编的新增典型合同,从保理合同的定义、内容、形式、履行环节等方面搭建了基本规范架构。我们认为,《民法典》的颁布一方面适应我国保理行业发展以及营商环境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保理业务及保理企业的有序发展。

普惠金融政策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破局

普惠金融助推中小微融资降本增效。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存在大量资金缺口,

但普遍融资成本较高,叠加疫情冲击,融资形势更为严峻。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难题,

2021 年 3 月,银保监会要求五大国有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目标需增加 30%或以上;央行

等五部门发文进一步延长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商业保理是中小微企业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

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相关保理行业的需求也得到进一步激发。

图表 17: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梳理

 

变”与“不变”:不变的增长本质与变化的轻资产业务形式

利好政策推动下,业务规模增长的本质不变

巨大融资缺口仍待满足,可拓展空间广阔。据艾瑞咨询,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 1.2 亿。目前已有多项政策落地鼓励对中小微信贷投放,但其融资困境尚未得到完全改善。世界银行及央行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 1.9 万亿美元,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高至 76.6%(大型企业:59.5%)。庞大中小微企业数目叠加巨大尚待满足融资缺口,催生我国商业保理市场发展潜力,业务量已达万亿级别并有望稳步增长。

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待破解,存量及增量市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中小微企业面临存活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融资需求小频快、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大型企业,因此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存量来看,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有超过 4,800 万户中小微企业、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比例高达 99.8%,盛业公司公告显示,供应链金融生态内潜在用户总量仅有约 150 万,市场空间依然具有很大渗透潜力。从增量来看,在宏观政策鼓励下,中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规模不断扩张,增长空间较大。

为支持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融资,近年来各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如《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的通知》、《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多方面降低融资成本,以及促进供应链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商业保理天然具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功能,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降低企业杠杆率和改善商业信用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其未来有望分享更大的市场容量。

伴随合规监管及技术变革双重驱动,传统保理业务形式迎来新变化

基于政策合规监管的要求以及商业保理公司的科技化趋势,银行与商业保理公司逐渐形成良性合作模式,商业保理向轻资产转型。越来越多的商业保理公司不再把提供保理融资作为主要服务内容,而是将功能更多的发挥在撮合助贷、应收账款管理、核心企业付款担保业务中,资金方角色更多由银行承担。银行与商业保理公司发挥各自所长,采用双保理、再保理、联合保理方式合作以实现双赢,形成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关系,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1)银行在资金、渠道、产品等方面与商业保理公司开展全方位业务合作,从而解决保理公司资金规模有限等问题;2)商业保理公司基于自身对行业及客户的深入洞察,应用其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助力银行发现、筛选、积累优质中小微客户资源,改善客户结构,从而实现双赢。

4.盛业的自身优势及核心价值

捕捉市场重交易需求,实现应收账款融资节点前移

中小微供应商具有非确权应收账款融资需求。传统银行保理在进行应收账款转让时,出于交易真实及降低风险的原则,需要债务人的确权。虽然债务人确权环节仅需要盖章确认,但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往往不愿配合,主要原因是:1)大型核心企业通常会对接许多上游中小微供应商,每一笔交易的资金规模不大,确权的过程过于繁琐;2)应收账款转让前仅属于商业信用,在账款到期后,具有更高地位的核心企业有继续延期支付的可能,供应商为自身经营利益考虑,也只能被动同意。但是若应收账款被转让给保理商,商业信用负债的性质会转换成为需要刚性兑付的金融负债,到期不能及时还款会有被起诉的可能。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不需核心企业确权的中小微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具有较大需求。

盛业通过系统化、数据化的管理,不仅实现了确真,还将融资节点大幅前移,可以覆盖大部分供应链生命周期。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商业保理公司的融资节点起始于到货保理/应付账款保理,盛业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通过盛易通云平台整合业务流程,有效开展事前的交易真实性核查、事中的资金审批到账、事后的交易回款跟踪,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基于智慧采购SaaS 数据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性地打破了信息壁垒并颠覆了传统模式,在无需核心企业确认的情况下提升了贷款额度,可以将融资节点前移至投标保证金保理及订单保理,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困境。

图表 18:盛业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对比

 

筛选优质国央企,合作撬动业务增量杠杆

盛业选择信用良好的优质核心企业为原点,对其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服务,业务风险低且客户稳定性较强。首先在市场规模足够大,抗经济周期属性强的产业市场中,挑选具有良好商业信誉和强大履约能力的优质核心企业。围绕已筛选出的优质核心企业及其产业生态场景,通过常年密切的合作关系获得客户推荐以及大量产业真实交易数据的打通和积累,依托于多年来对产业特性的充分理解,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数据来源进行全方位的数据分析,从而挑选出优质客户。盛业聚焦于建筑、能源、医药三个行业板块,这三个行业保理融资需求较大且抗经济周期性强。盛业的核心企业又为这几个行业板块的龙头央企,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具有相对较强的支付和融资能力。

图表 19:盛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供应链上下游痛点

 

 

除基于自有资金开展融资业务外,盛业还通过与国资合作,撬动增量资金杠杆。盛业与优质地方国企采用国资控股、盛业参股的合作模式,成立区域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盛业在其中提供成熟的供应链科技系统及平台服务、大数据风控及运营管理支持,地方国企提供增信及资金支持。2018 年,盛业与无锡交通集团合资成立无锡国金,依靠无锡交通产业集团在交通和基建板块生态中稳固的地位和优质的客户资源精准获客。2022年7月,宁波开投集团与盛业旗下出资平台共同出资申请设立的宁波国富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国富)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金为 2 亿元。2022年12月,象屿集团与盛业旗下出资平台共同出资申请设立的厦门象盛商业保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象盛保理)正式完成工商注册。2023年1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控股集团与盛业旗下出资平台共同出资申请设立的青岛海控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简称海控保理)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未来三年内,盛业计划至少成立 5 家区域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公司预计其可以撬动百亿级的增量资金及业务规模。

图表 20:盛业依托与国企合资模式构建区域平台

 

 

风险管控:多维度把控,2023年不良率0%

风险控是数金融业务经营的关键。公司数字金融业务经营过程中需主要防范三大风险:系统性风险及信用风险、诈风险,以及资金挪用风险,因此构建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十分关键。其中需侧重的三大要点包括评估核心企业的信用处于可接受范围;核实交易的真实性,需要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合法性、特定唯一性,是未期并直可转让的;确保交易闭环,需要进行资金账户监控、出款复核、持续监测经营状况。

服务对象上,通过深度绑定国央企核心企业生态,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及信用风险。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与信用违约风险,公司绑定基建、医药、能源等行业中的蓝筹核心企业生态,围绕该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客户。具体的准入筛选逻辑为,公司首先聚焦的是抗经济周期较强的基建、能源与医药行业;然后在行业中选出信用评级良好、体量大的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之后以核心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为范围,根据企业的资质、过往交易记录、行业评价等筛选出优质客户;最后再对特定的交易进行评估,筛选出适宜开展数字金融业务的交易。而在贷前到贷后的全流程中,公司会持续对企业画像(市场地位、经营资质、履约能力、主体信用)、交易画像(产品类型、结算习惯、交易记录)、实际管理人画像(个人履历、个人信用、欺诈指数)进行追踪。

数据验证上,来用多维数据交叉验证把控风险。公司交易验证流程呈现数据多维度、验证智能化的特点。公司多维数据主要涉及三部分,分别是交易数据、招投标信息以及第三方数据:1)交易数据上,公司利用NLP语意分析、OCR识别、电子签章等技术手段提取并分析基础交易资料信息;2)招投标信息上,公司对接核心企业招投标平台,获取过往交易记录与实时交易数据;3)第三方数据上,公司自前已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应收账款登记平台(中登网),帮助公司进一步提高公司对客户征信情况、应收账款风险的核查效率,强化风控机制。所有数据都将汇总进公司自主研发的供应链科技平台“盛易通云平台”,进行数据源交叉佐证,比如通过价格复合历史波动规律、毛利率复合行业水平、付款方式等数据佐证交易的合理性;通过发票信息、银行流水以及付款账期等基础信息较差对比,佐证新发生的业务。我们认为公司通过智能化的多维数据分析体系,一方面将提高信息核实的准确性与效率,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另一方面线上化的数据收集与验证流程将提高客户申请保理的便捷度,提升客户融资效率与体验。

图表 21:数字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重交易,轻主体”理念下的风险控制卓有成效

与传统的“重主体”风控理念不同,盛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逻辑是“重交易、轻主体”,将交易真实、资金闭环作为核心风控理念,依托于中小微企业自身在产业生态场景中的信用积累,高效解决其融资难、手续繁琐、审批流程冗长等融资痛点,通过聚焦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监控贷后回款阶段的资金闭环,大大提升了风控效率。

核查多维度数据,基于交易真实理念挖掘优质资产。盛业的数字金融业务通过多维度的交易数据拉近产业距离和把控风险,通过实时获取真实的交易数据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在不同的交易阶段,盛业重点核实不同的数据和内容:1)在获客阶段,盛业通过尽调小程序等技术平台对客户、项目、核心企业和企业实际管理人进行精准评估,获取优质客户,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2)在核实交易情况阶段,重点关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交易的连续性、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业务的封闭运作与贷款的自偿,通过现场走访尽调,到货视频的采集核验以及基于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对材料价格等交易数据与行业数据进行匹配校验,确保交易的真实合理,有效降低欺诈风险。

图表 22:盛业通过多维数据验证交易真实性,构建风控体系

 

平台普惠接合业务:增速亮眼,科技与平台实力广泛认可

发展契机:自有资金难填市场需求,战略发力资金资产链接服务

公司近年努力开展平台普惠接合业务,促进优质资产与资金的链接。平台普惠接合业务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及资产推荐服务,能够帮助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获客渠道,有效地将供应链生态中的优质资产与资金方相结合。2021年公司首次将平台普惠接合业务为主的平台业务划为公司四大业务线之一,将之作为“双驱动+大平台”战略的重要支柱业务。

科技引领业务转化,积极开拓助贷及产业互联网业务

盛业通过科技引领业务转化,促进供应链全流程数字化。盛业致力于以科技为驱动构建高效、全方位的供应链智慧服务生态体系,坚持科技自研与战略投资双重发展:1)坚持自研投入,盛业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先后建立无锡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深圳数字金融研发中心、天津平台运营中心,并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不断吸收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战略投资带动业务升级,盛业通过战略投资,与数字建造、产业互联网领域优秀的科技、软件服务公司进行合作,推动供应链技术变革,助力核心企业推进数智化升级。截至2023 年末,盛业累计研发支出达 2 亿元,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2 项,研发人员占比达26%。

在科技驱动下,盛业依靠其核心供应链科技平台链接能力向产业下沉,逐步提供更多元的服务。科技应用改善盛业自身业务开展的效率和成本,同时也助力供应链上中小微供应商及核心企业数字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依托于盛易通云平台所实现的业务流程一体化、数字化,盛业开展了多元化、信息化的产业服务,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将其应用于平台普惠撮合、资产证券化产品支持、供应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物流监管等领域,实现自身的轻资产转型。

► 轻资产普惠撮合服务:盛业从最初的保理牌照驱动逐渐演变为供应链科技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打通信息壁垒,平台化链接资产端和资金端,担任助贷角色。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进,盛业积极开拓银行助贷业务,在大型银行与核心企业的中小微供应商之间提供数据对接及系统铺设服务,银行在其中承担资金方角色,通过盛业推荐资产、高效获客,已达成的合作案例包括建行、宁波通商银行、浦发银行等。

竞争优势:“资金+科技+平台”构建业务三大发展优势

平台链接资金合作方达131家,涵盖多元化的优质境内外资金渠道。近年公司积极促进与境内外各大资金方合作,不断得到各方认可,保持稳健增长。

资金合作方类型涵盖以建设银行及宁波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信托、资产管理公司、信贷基金等,为平台普惠接合业务提供多元化、优质、可靠的资金来源。基于公司提供的接合服务只会给资金方推介评估通过的应收账款,这将有效降低信贷风险,部分资金方持续深化与公司合作。例如,公司2019年与深圳建行及另一家商业银行达成共计10.4亿元人民币的平台融资合作;2021年5月双方订立供应链科技平台合作协议,银行可向借款人合计提供不超过10亿元的贷款;2022年5月基于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成果,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将平台普惠接合额度由10亿元提升至20亿元。

数字科技实力可靠,促使资产与资金数字化、智能化匹配。数字科技是平台普惠接合业务良好运行的核心,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科技以及公司深耕业内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公司一方面将实现资产方与资金方的精准匹配,智能连接双方需求;另一方面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保障数据的安全与准确,降低资金方提供融资的信贷风险。目前公司直连央行征信系统和中登网实现查询自动化,其中中登网查重单笔快达0.5秒。公司强大的数字科技实力能有效支撑平台普惠接合业务扬帆远行,实现模式的快速复制。

超7年平台运营经验,累计客户超1万,线上化运营提高撮合便捷性。2016年3月,公司创立自有的供应链科技平台“盛易通云平台”,并在2022年获得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国家对非银行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最高评级)。该平台助力解决传统模式需线下操作流程繁琐、审核速度慢等问题,将减少资源消耗和节约人工成本,根据公司2022年ESG报告显示这预计平均节省供应链融资处理时间约90%。公司深耕平台运营超7年,经验丰富,能助力普惠接合业务的线上化与规模化,提高资产与资金接合的效率与便捷性。

我们认为,基于宏观政策扶持下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的稳定增长,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轻资产化和科技化转型的整体趋势下,盛业深耕建筑、能源、医药行业,用科技和数据服务于产业,融入并构建供应链生态,利用科技手段赋能风险管理,可以最大化其自身的技术积累及行业洞察的优势,为未来的业务增长发挥更大的乘数效应。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京ICP备12024494号-26

Copyright 2019-2029 版权所有

本站为独立站点,不属于任何机构。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将会进行相应处理。投诉邮箱:mike.f#qq.com